華為:無法進入美國市場 是美國的損失 |
點擊次數:3107 發(fā)布時間:2012-11-26 11:12:35 作者: |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fā)表歷時一年長達57頁的調查報告,指責華為和中興“利用其技術幫助中國政府擴大海外間諜行為”,引發(fā)關注。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fā)布的報告稱,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和中興未能解釋在美國的商業(yè)利益以及和中國政府的關系,有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并“強烈建議美國網絡提供商和系統(tǒng)開發(fā)商尋找其他的廠商來實施其項目”。 一貫自稱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疑似逃不開政商關系,本土企業(yè)借助政客游說之力,凸顯當今世界頭號經濟體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不合時宜的貿易保護主義沖動。雖然美國沒有使用官方正式指控的方式,但中國企業(yè)所遭遇到的障礙已經構成了貿易壁壘。 電信運營商仍占據市場主要地位 縱觀全球通訊行業(yè),以客戶類型來區(qū)分,一類是電信運營商客戶,第二類是企業(yè)客戶,第三類為消費者客戶。電信運營商巨頭目前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份額達到70%-80%。尤其以目前美國的獨特通訊類架構,美國電信運營商推崇4G網絡建設更具熱情。 觀察美國市場發(fā)現,由于終端產品市場成熟,緊逼美國運營商升級3G網絡、并全面開發(fā)4G網絡。德勤報告顯示,2012至2016年間,美國的無線運營商可能投資250億至530億美元建設4G網絡,創(chuàng)造730億至1510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公開數據顯示,美國電信市場規(guī)模大約占全球電信市場50%的份額。 報告也稱,全球有60個國家超過150家運營商選擇了4G,韓國、瑞典和中國會成為快速轉向4G且受益的典型例子。2012年10月10日市場消息指出,中移動將于今明兩年合共投資2000億人民幣建4G基站。 因此,很明顯,美國是現階段在4G網絡支出中最具活力的市場。這也是華為為何急于進入美國市場的原因。但這塊蛋糕或許因貿易壁壘問題,很難讓華為中興輕易“咬上一口”。 華為表示,在遭遇美國貿易壁壘后,仍會繼續(xù)拓展歐洲等其他市場。華為公司聲明中稱,美眾議院的報告充滿了傳聞和臆測的信息,證明著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指控?!拔覀儾坏貌粦岩?,這樣的一個報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阻礙競爭、阻撓來自中國的ICT公司進入美國市場。” 據了解,按照總量大致排名,前五大通訊設備商分別是愛立信(瑞典)、華為(中國)、諾西(芬蘭)、阿朗(法美)、中興(中國)。華為與中興兩家中國公司2011年總營收已占前五大的1/3。而華為的競爭優(yōu)勢與思科等美國本土企業(yè)一樣,同樣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較高的路由器、交換機、數通等方面,建網項目亦是其盈利主體。 據介紹,2011年華為公司營收突破2000億人民幣,達到323.96億美元,海外市場實現銷售收入219.6億美元。而2006至2011年,華為在美國的營收表面看是增長了36倍,但華為在美國市場只達到13億美元,但相比較美國530億規(guī)模的電信市場份額,華為已然沒有被美國市場接受,營收結果只能比作是鳳毛菱角。據了解,2011年中興在美國市場的收入也不到3000萬美元,而兩家同類西方企業(yè)當年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高達140億美元。 另外,歐洲市場方面,在與英國電信BT成功合作后,歐洲雖然目前對4G網絡建設處于謹慎的態(tài)度,但建網項目也已經提上規(guī)劃日程。而中國本土市場,目前對于4G網絡建設的需求大門也只是剛剛開啟,尚未達到美國電信市場的規(guī)模。華為表示,這些市場未來會給華為帶來新的增量。而目前存量方面不會因為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揣測之言而有任何變化。 另外,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在專利知識產權方面,華為公司占據全球主要技術研發(fā)專利的20%,這些專利形成的交叉,仍讓電信巨頭們難以忽視。這些專利形成的交叉,同樣也無法將華為忽視在市場之外。據了解,華為堅持每年將凈利潤中的10%花在研發(fā)上,將研發(fā)能力提升到主要公司在國際競爭力方面的主體地位,是華為具備與其他通訊設備商較量的主要原因。 華為:無法進入美國市場是美國的損失 2008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出于安全考慮”的理由,阻止華為和貝恩資本對3com的聯合收購;2010年11月,美國第三大運營商SprintNextel高達50億美元的網絡招標,華為中興雙雙出局;2011年華為收購技術公司3Leaf在最后關頭被勒令停止。 華為認為,無法進入美國市場,是美國市場的損失。只有吸收更多的有實力的企業(yè),才能形成競爭格局,建網成本這個關鍵性難題才可能得到更快的解決。而華為在成本的角度,在五大通訊制造商中屬于較低的。美國高筑壁壘,只會讓4G等大型網絡建設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此不僅不會給美國市場帶來好處,長期來看,只會帶來成本上升、專業(yè)服務領域的滯后發(fā)展。 華為公司認為,應當重新審視中國對于美國企業(yè)的開放態(tài)度,“如果不在同一個審核標準下在商言商,那么對同類高科技企業(yè)進入任何國家的準繩就不再是公平競爭?!睋私?,2012年10月10日就有市場消息指出,中國移動將于今明兩年合共投資2000億人民幣建4G基站。 香港投行認為,表面上看來,思科將成為贏家,但如果發(fā)生電信貿易戰(zhàn),預計思科將比華為更受傷,因為美國銷售額僅占華為總收入的4%,而亞洲、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和中國業(yè)務卻占思科總業(yè)務的16%以上。 成本上漲中國企業(yè)緊逼思科承壓最重 反觀美國本土科技領域,思科公司目前在交換機、路由器的技術優(yōu)勢及市場份額正在走入下滑通道。思科公司2011年財報披露,其產品毛利出現下降,而且可能受到進一步影響,思科羅列出的幾大因素中包括,降低成本能力以及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價格競爭。 思科從十年前就已經意識到即將面對強勁的后起之秀,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訴華為及華為美國分公司,理由是要求停止侵犯思科專利,歷經一年半年后思科終止訴訟。 在該起訴訟不了了之的背后,暗箭射痛的卻是中國華為走上國際化的品牌和信譽。業(yè)內認為,面對通訊領域國際化競爭日益激烈,思科只能通過打壓強勁的競爭對手,才能保住目前的份額地位。 美國金融咨詢公司Trefis撰文稱,華為將擠壓思科在路由器市場的份額和利潤。 此前,華為推出的H3C高端路由器產品,在中國市場H3C的交換機市場份額達到40%,企業(yè)級路由器市場份額達到30%,無線WLAN市場份額第一,遠遠超過思科的占有率。而思科2011年在中國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16%。2011財年,思科全球凈收入僅為65億美元。 有專業(yè)人士指出,一旦華為和中興被擋在美國市場大門外,最大的獲益者自然是雙方的競爭對手思科。
|
上一條:氣動節(jié)能:通往“輪胎綠化”必經之路 | 返回 |
下一條:法國是否應摒棄制造業(yè),成為一個服務型經濟國家? |